計量、標準、認證認可、檢驗檢測是國際社會公認的共同構成國家質量基礎設施的核心技術要素,是現代高技術服務業的重要組成部分。檢驗檢測在服務國家經濟發展、保障經濟安全和人民生命健康安全發揮著越來越重要的支撐和引領作用[1] 。
國家市場監管總局發布的數據表明,截至2019年底,全國共有檢驗檢測機構數量44,007家,全年營業收入3,225.09億元,年度營業收入平均值為732.86萬元;規模以上(年收入1,000萬元以上)檢驗檢測機構數量5,795家,全年營業收入為2,478.86億元,機構數量占全行業的13.17%,占全行業營業收入的比重達76.86%[2] 。由上述數據可以看出,規模以下的中小型檢驗檢測機構(以下簡稱中小機構)數量3,8212家,機構數量占全行業的86.83%,全年營業收入為746.23億元,年度營業收入平均值為195.26萬元。
雖然我國檢驗檢測行業整體發展形勢良好、規模不斷擴大、產業機構持續優化、綜合實力不斷增強,“小、散、弱”的基本局面仍未改變,但質量強國的戰略背景下,各級政府積極鼓勵和推進檢驗檢測行業建設和發展,中小機構迎來了極好的機遇,發展態勢勢不可擋,必將成為增長速度快、發展前景好的現代技術服務行業之一。
中小檢驗檢測機構發展現狀
根據近年來國家市場監管總局發布的檢驗檢測服務業統計結果,近五年來,機構數量、規模以上機構數量呈現快速增長的勢頭,然而中小機構占機構總數量的比重緩慢降低,2019年為86.83%,與2015年相比降低了2.3個百分點,中小機構仍然是檢驗檢測行業的主體(見表1)。
當前,呈現數量少但體量大的大型機構、數量多但體量小的中小機構和外資機構高速增長并存的局面,檢測市場的競爭態勢非常激烈。2017年,時任國家認監委實驗室與檢測監管部監督管理處處長謝澄指出,機構數量增長至4萬余家時會達到峰值,趨于飽和[3] 。
目前,僅從機構數量看,已發展到了重新洗牌階段。一些經營運行狀態不良、缺乏活力、與市場需求脫節的機構,或是檢測機構整合的對象,被經營良好的機構合并,或在重新洗牌的浪潮中消失。因此,中小機構的生存空間不斷受到擠壓,面臨著生存和發展的危機。中小機構的健康、規范和有序發展,不僅關乎機構自身生存、產品質量保障、人民生命健康,也關乎國計民生與國家經濟安全、質量強國戰略的實施。研究其生存現狀,存在的問題,發展對策具有極為重要的現實參考意義。
中小檢驗檢測機構存在的問題
檢測能力弱,競爭力不強
統計數據表明,2018~2019年,中小型機構數量分別為34,421家、38,212家,機構數量全行業占比分別為87.20%、86.83%,全年營業收入分別為661.7億元、746.23億元,年度營業收入平均值分別為192.24萬元、195.26萬元(見表2)。
部分中小機構尚未解決溫飽問題,將其工作重心放在業務開拓和市場開發中,輕視了檢測能力的建設,因發展方向不清晰、缺乏資金和人才、市場業務量低,發展后勁不足,難以維持機構的正常運行,造成檢測領域較窄、校測能力弱、競爭力較差的局面。
市場秩序混亂,惡性競爭加劇
由于機構檢測能力弱,競爭力不強,市場競爭激烈,面臨著生存發展問題,部分機構為了達到生存的目的,違背誠信,違規操作,致使市場變得混亂,惡性競爭加劇,主要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一是超資質超范圍開展違法檢測活動;二是機構水平參差不齊,部分從業人員素質低下,操作不規范,數據不準確、不真實,甚至出具虛假報告;三是運用低價競爭等超常規手段承攬業務,惡性壓價,難以保障結果的準確性和公正性,導致機構陷入業務開拓與公正性相互矛盾的兩難境地,導致制約自身發展的惡性循環。
服務半徑短,市場拓展力度較弱
統計數據表明,2015~2019年,機構僅在本省(直轄市、自治區)區域內提供檢驗檢測服務的比重分別是82%、80.3%、78.3%、76.94%、74.44%,“本地化”的色彩仍然占主流,缺乏開展全國服務的能力。中小機構往往是從某一專業領域進入市場的,檢測領域相對較窄且集中,容易受行業波動的影響,難以與跨行業、跨專業的綜合性機構相比,承受風險的能力較低。
核心技術人才缺乏
從當前行業發展趨勢看,機構中存在的人才問題非常突出,難以滿足快速發展的增長需求。但中小機構普遍面臨的現狀,一是檢驗檢測行業屬于新興的高技術行業,市場上本就缺乏工作經驗豐富、技術能力過硬的專業技術人才。二是機構前期為了生存和節約支出,重業務開拓和市場開發,輕能力建設和人才儲備,難以培養核心人才或高薪引進高技術人才。三是機構規模小、資金缺乏、業務單一、發展平臺受限、技術人員流動性較大,無法吸引高端核心技術人才。
內部制度保障性不足
部分機構未重視內部制定的規章制度對其規范運作和管理的重要意義,主要表現有,一是注重追求經濟效益,忽視質量管理體系建立、實施、保持,導致出現內部質量管理混亂、未按照標準方法作、隨意更改數據等違法違規現象,結果的公正性、真實性無法保障。二是未建立符合機構自身發展的內部管理制度,缺乏對員工行為的指引作用以及對員工行為及行為后果的預測作用,導致管理的隨意性,朝令夕改,全看管理層的管理風格和心情,承諾員工的事項,往往難以兌現,更談不上制度管人和制度自信。
總體來說,目前中小機構仍然是檢驗檢測行業的主體,在發展過程中存在諸多問題,是由眾多因素共同影響導致的,限于篇幅,先討論到此,希望將來更多的企業管理者和專家學者研究相關問題并解決之。
中小檢驗檢測機構發展對策研究
實施專業化實驗室建設,提升專業領域競爭力
中小機構普遍存在資金和人才匱乏等問題,其競爭力難以與綜合性機構相比,不能拓展更多的檢測領域,往往選擇某一檢測行業為切入點,須明確機構的發展方向和目標,堅定不移地實施專業化實驗室建設,是提升競爭力的重要途徑。一要重視專業領域檢測能力建設,技術管理和質量管理并行,技術管理是機構工作的主線,質量管理是技術管理的保障。把檢測技術做深做精做細,做到不可替代,做到人無我有、人有我精,領先于行業,避免同質化和低水平的惡性競爭行為。二要樹立專業品牌意識,增強市場競爭力。如注冊機構商標,申請發明專利,成為國家高新技術企業;強化質量和技術管理,保證機構出具的結果報告的準確性和可靠性,這些既是專業實驗室的形象,也是品牌建設的需要。品牌是最寶貴的無形資產,是實驗室核心競爭力的體現。通過品牌建設,使其機構檢測能力、服務內容和方式、公信力得到市場和行業的認可。
擴大服務半徑拓展周邊乃至全國市場
從服務半徑來看,四分之三的檢驗檢測機構僅在本省(直轄市、自治區)區域內提供檢驗檢測服務。本省區的市場容量是有限的,競爭異常劇烈,這是制約中小機構良性發展的重要因素之一。
首先,機構管理者要有拓展省區外市場的意識,立足本省區,逐步向周邊省區乃至全國市場拓展,擴大機構的服務半徑。市場拓展是火車頭,檢測技術能力是保障;只注重市場拓展,輕視檢測能力建設,會導致機構內部發展失衡,難以持續、健康發展。其次,機構管理者要做好向外拓展的保障。如市場拓展人員的引進和培訓、技術人員的引進和培養、設備設施的配備等,確保檢驗檢測過程的順暢性和結果的準確性,為客戶提供專業化的服務,甚至是超過客戶預期的服務。
引進和培養專業技術人才,提升核心競爭力
專業技術人才是中小機構實現良性發展的最重要保障。
首先,高薪引進關鍵崗位的專業技術人才。關鍵崗位的人才具備法律知識、專業知識、管理知識,能在激烈競爭的環境中,承擔提升機構核心競爭力的重任。不是引進來就能高薪,應該是基本薪酬加上在實現某種條件的獎勵薪酬,甚至是合理的股份,讓核心技術人才不僅要做好技術和管理工作,更要關心機構的發展,實現雙贏。
其次,加強機構內部核心人才培養。中小機構往往由于規模小、資金缺乏、發展平臺受限,未必能吸引核心技術人才的加入,內部培養是解決核心人才缺乏的有效途徑之一。內部培養的核心人才了解機構發展歷程,高度認可機構的文化,忠誠度很高,愿意與機構共同成長與發展。
最后,利用核心人才的才能和榜樣作用,提升在崗人員的素質。組織針對性、專業性的培訓,編制和完善適合機構再教育的培訓資料,強化在崗人員的繼續教育和素質提升。
完善內部制度建設,發揮制度優勢
依法制定內部規章制度是員工的行為規范,對員工的行為具有普遍的指引作用以及對員工行及行為的結果具有預測作用。因此,內部規章制度,是機構運作和實現協調發展的重要保障。
首先,機構要依據法律法規、技術規范編制符合自身的質量手冊、程序文件、作業指導書、記錄表格等質量管理體系,使之得到有效地運行。質量管理體系是指導機構全體人員的綱領性文件,確保檢測過程和檢測結果受到質量管理體系的嚴格控制,按照既定的程序有序進行,保障數據和結果準確可靠。數據和結果準確可靠是機構發展的生命。
其次,機構要建立符合法律法規的內部管理制度。內部管理制度依法制定,既要合法也要合理,其涉及方面眾多,如組織結構設置清晰、崗位設置合理、崗位責任明確、勞動紀律制度合法規范、人才培養制度完善、晉升途徑通暢、獎罰分明。特別是薪酬制度設計,既要考慮其規范性、持續性,更要考慮其激勵性,利用薪酬制度建設良好的引進人才和培養人才的激勵機制,發揮人才的作用,只有人才才是機構最重要的核心競爭力。機構要利用制度管人管事,防止制度朝令夕改,充分發揮制度優勢,建立制度自信。
以上是筆者根據多年的工作實踐以及市場監管總局發布的統計結果對中小機構存在的問題及對策的一點思考。專業化實驗室建設是機構發展的技術基礎,市場拓展是關系機構生存和發展的手段和方式,核心人才培養和制度建設是機構實現健康快速發展的重要保障,是一個有機統一的整體。
結語
檢驗檢測機構發展中存在的問題,是目前檢驗檢測行業最重要的現實問題之一,也是實踐中中小機構急需破解的重要問題和難題,不僅關乎眾多機構的生存和發展、檢驗檢測行業的良性循環,也關乎國家民生與安全、質量強國戰略的實施。筆者對中小機構的發展現狀、存在的問題進行了探討,針對問題提出了對策建議。
限于筆者能力、時間和篇幅,還有更多的問題有待深入研究,比如機構專業化實驗室建設的深度和廣度、政府部門的監管方式、拓展市場的手段、機構人才培養機制、品牌建設、機構整合或行業重新洗牌、機構內部特色制度建設等,既涉及管理和技術領域,也涉及法律法規和政策方面,希望更多的專家、學者、機構管理者做出更好的嘗試,共同推進檢驗檢測行業規范、健康、有序地發展,為早日實現質量強國戰略貢獻力量。
上一條: 新修農產品質量安全法明年1月實施 “四個最嚴”守護食品安全
下一條: 化學試劑 純度分類掃盲篇